市民邮箱登录 用户名: 密码:   繁体版  
首 页 信息公开 民族事务 宗教事务 互动交流 公共服务 机关风采 专题聚焦
 
滚动新闻:
  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学习十九大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敬业精神与佛教精进波罗密的关系刍议(市佛教协会 王国华)
发布时间:2018-03-29   文章来源:市佛教协会

  

  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话。北宋程颐更进一步说:“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汉朝戴圣编的《礼记·学记》中则将敬与业合称,文中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新生入学一年之后,要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入学三年后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宋代理学家朱熹进一步指出:“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 佛教自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血乳交融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佛教六度波罗密的教义里,精进波罗密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敬业有许多共通之处,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别,相互之间有可借鉴之处。本文试就佛教中的精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的关系作一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佛经中的精进

  佛陀在《长部》第16经《大般涅槃经》教导说:“阿难!依我为汝等所说之法与律,于我灭后,当为汝等之大师。”以法为师。这法展开来可以概括为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这其中,四正勤即:(一)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二)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三)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四)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以一心精进,行此四法,故称四正勤。

  另外,八正道是指(一)正见。(二)正思维。(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由上可知,佛教三十七道品中两次提及精进,同时强调要正精进,否则就会陷入邪执的陷阱。

  三十七道品是教育人如何解脱生死到达彼岸的舟楫。而这样的舟楫,在南传佛教中提出十条,即十波罗蜜(parami)或十度,即巴利语系佛教中出世善法有十,叫波罗蜜:即布施(dana),善德(sila),出离(nekkhamma),智慧(panna),精进(viriya),忍辱(khanti),真实(sacca),决意(adhitthana),慈爱(metta),平等(upekkha)。而在汉语系《增一阿含经》中则主要强调六度:

  人尊说无极, 布施持戒忍精进,

  禅智慧力如月初 ,逮度无极观诸法。

  可以看出,无论是原始佛教、南传佛教、还是重视菩萨精神的大乘佛教,都非常强调精进。为鞭策出家人精进修行,祖师把《普贤菩萨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放入了每日的晚课之中。提醒出家人精进就像扑灭头巾上的头一样紧急,不可稍有放逸。

  佛经中进一步对精进作了详细的说明,如《佛说宝雨经》卷第二中说: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得精进圆满。何等为十。一者如金刚精进;二者得无逮精进;三者离二边精进;四者广大精进;五者炽盛精进;六者性常精进;七者清净精进;八者不共精进;九者不轻贱精进。十者不倨傲精进。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中谓九种相精进,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多:

  一者自性精进;二者一切精进;三者难行精进;四者;一切门精进;五者善士精进;六者一切种精进;七者遂求精进;八者此世他世乐精进;九者清净精进。

  佛教为什么如此强调精进呢?因为人生无常。《佛遗教经》说:

  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世人从无始以来,为无明所惑,陷入轮回的痛苦之中,必须精进而不放逸的修行,才有可能从轮回的大梦中解脱出来。

  二、历史上高僧传的精进

  精进不是苦行,佛陀在觉悟之后,谴责极端苦行为盲目之道,是痛苦,无知与无益的,但他并不反对符合中道架构的苦行。真正的中道不是一条轻松舒适的高速公路,而是孤单与陡峭的,需要舍离渴爱,且要忍受艰辛与不适。因此,佛陀鼓励那些真心致力于根除最微细渴爱者,受持头陀行——誓愿过简单、知足、出离与精进是生活,他经常赞叹那些遵守这些誓愿的比丘。而大迦叶尊者就是这样精进修行的典范,在他受佛陀鼓励行头陀行之后,仅仅七天,就证得了阿罗汉果,内心解脱一切烦恼。

  如果说大迦叶尊者是原始佛教比丘修行的典范,唐代玄奘大师则是中国僧人精进的榜样。他为解决当时因佛经传承不一,翻译不系统而带来的矛盾以及对修行造成的困扰,决意到印度取经决疑。面对前途的大漠风沙,还有违背法令私自出关的风险,以“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的决心,忍饥挨渴,以坚强的意志,九死一生,最终战胜了种种磨难。

  后来玄奘法师在戒日王的无遮大会上学业,折服群邪,声震天竺,却始终未曾忘记当初离开故土,西行求法的初衷,毅然回国。唐太宗曾两度劝他弃道辅政,法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为由推辞。此后,玄奘法师专心译经十九载,共译出经论75部,1335卷,将印度所学尽传中国,正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莲池大师编写的《缁门崇行录》中也记载了一个万里决疑的故事:

  唐大隋禅师,有僧问:‘劫火洞然,这个坏也不坏?’

  答云:‘坏!’

  僧云:‘恁么,则随他去也?’

  答云:‘随他去。’

  其僧疑之,寻师参扣,遍历山川,至于万里。

  大隋禅师为解开修行中的一个疑团,不惜遍历山川,以至于万里之遥,这是何等的精进。

  三、在家人的敬业

  古往今来,事业上有所成就者,大凡离不开两条:一是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锲而不舍的勤奋和努力。这两条的有机结合,即为敬业精神。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思是,干一番事业,必定要呕心沥血,意志坚强,甘于吃苦,勇于奉献,才能有所成就。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要有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展开来说大致包括1、有对本职工作强烈的事业心。2、有勤勉的工作态度。3、有追求卓越的进取意识。4、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自利利他的奉献精神。

  稻盛和夫是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他的经营哲学直接引用了佛教的术语精进,强调事业的成功必须做到六项精进,分别是: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要谦虚,不要骄傲。3.要每天反省。4.活着,就要感谢。5.积善行、思利他。6.忘却感性的烦恼。他还总结了一个公式:

  人生工作的结果 = 人格理念×热情×能力

  如果能力需要天赋,那么热情则是更多是一种敬业,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努力工作的热情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他说:“我可以毫不隐瞒地告诉大家,我能传授给你们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别的,就是“竭尽全力拼命工作”这一条。”.

  佛教精进波罗密与敬业精神的关系

  由上可知,精进和敬业存在许多共通之处,两者都是不畏艰难,对事业、对目标、对理想孜孜以求的精神。佛教中的修行目的重在修心,通过对自身心性的关照,远离贪嗔痴三毒,从而达到身、口、意的纯洁,最后明心见性,开悟解脱。而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敬业,则重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相对于佛教的精进于内心,更强调外在的事业。但是,要做好外在的工作,没有内在的心性的锤炼,是不可能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强烈专注力和百折不挠精神的人,在事业上再三碰到难题时,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所以稻盛和夫说,工作就是修行。

  佛教中的精进因为重在修心,所以没有八小时工作日的概念,必须时时刻刻照顾自己的念头,已生之恶令断灭,未生之恶令不生;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长。这对敬业精神具有借鉴意义,敬业不只是表现在工作的八小时时间里,当需要在休息时间上岗的时候,不应该斤斤计较得失,而是以事业为重。当碰到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时,应该时时琢磨,直至得到答案为止。稻盛和夫在参加工作后不久,跟稻盛和夫一起去的4个大学生全辞职了,稻盛和夫却留下了。为研发新产品,他吃住在实验室。不断地想,不断地去思考,一次又一次地在头脑中模拟推演,那些开始只出现在梦境里的东西逐渐清晰,最后梦境与现实的界限消失,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了,既无知识和技巧,又缺乏经验和设备的稻盛和夫,却搞出了世界领先的发明,给快要倒闭的工厂带来了生机。 这种敬业精神和前面大隋禅师为解开修行疑团,不惜遍历山川的精进求索是完全相通的。

  所以,无论出家在家,要有所成就,都离不开精进和敬业,只有具有精进和敬业的精神,一个人修行才能有结果,事业才能进步,而社会上敬业的人多了,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富强。因此,在当前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大力提倡敬业精神,从传统文化 和古老智慧中吸取有意的营养,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本网站最佳浏览分辩率1024*768、IE6.0以上
Copy right(C) 0136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证编号:浙ICP备 05000003   网站标识码 3301000026   网站地图
地址: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E座18楼 ,邮编: 310016,邮箱:mzj@hz.gov.cn   联系方式0571-85256844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trs.com.cn/)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0929